足球资料库数据/孙祥/nba五佳球/足球直播哪个平台好 - cctv5今日现场直播

首頁 > 業界動態 > 正文

對企業來說,云端自行加密是可行之道嗎?
2016-12-01 16:12:00   來源:來源:TechTarget中國   評論:0 點擊:

自帶加密可帶來巨大的價值和靈活性,但發揮它的最大價值需要一些準備工作。

推廣 | 令人窒息的獎品等你―2016最權威的全球開發者調研

云端自行加密

如果你花幾分鐘時間與技術專家談論公有云服務,你很快會得出這樣的結論:從安全角度來看,云服務是一個挑戰。這在一定程度上是因為云本身的性質,讓云計算如此強大的原因之一是其技術基礎的商品化,這意味著所有事物都是在一定水平的技術堆棧下面,而這種技術堆棧對客戶來說是黑盒子。但同時云計算也很強大,企業可重定向其資源,而不需要自己在技術管理方面花費時間和精力,讓企業可專注于更有利可圖的業務領域。

從安全角度來看,云計算帶來一些影響。首先,云計算意味著將技術安全控制操作的責任交給服務提供商,對于受到嚴格監管的大型企業,這可能是可怕的事情。同時,云計算還可能影響某些控件的操作以及安全性。例如在加密方面,密鑰所有權的問題變得非常重要。當企業將密鑰管理和操作交給服務提供商時,服務提供商即可訪問該密鑰,即也可訪問密鑰保護的數據。

服務提供商可在需要的情況下訪問加密數據。例如,當服務提供商收到執法部門訪問數據的請求時,他們對訪問數據并沒有技術屏障,盡管數據被加密。同樣地,服務提供商在技術或管理保護(密鑰管理、過期或密鑰訪問)方面的缺陷可能會使數據處于風險之中。

自行加密的優勢

因此,現在服務提供商會提供自行加密(BYOE)的選項,有時被稱為自帶密鑰(BYOK)。在此模式下,客戶會成為加密密鑰的所有者和管理著,而不交給云服務提供商。這讓客戶可結合服務提供商利用現有密鑰管理、加密、存儲或其他軟件及硬件,以實現加密功能,但限制服務提供商對密鑰材料的訪問。

根據具體部署,自帶加密可允許使用硬件安全模塊、第三方密鑰管理工具、訪問管理及日志記錄或其他密鑰代理功能。這為客戶提供了很多潛在好處,首先最明顯的是,數據的任何訪問都需要客戶參與,包括執法機構請求訪問數據的情況。同時,這創建了一個技術屏障,在授予他人訪問數據前,都需要客戶參與。

除此之外,自帶加密還給客戶帶來其他好處。例如,當企業考慮更換服務提供商時,它可幫助企業取回自己的數據。當服務提供商需要解除云計算合同時,如果他們知道客戶是唯一可訪問密鑰的人,這可確保在合同終止后他們不能再訪問數據。同時,對于那些希望確保對數據進行地理限制的企業,自行加密可幫助實現這一點,即使數據可能會在客戶意料之外的其他地區,但客戶可通過密鑰所有權來控制數據可訪問程度。

部署注意事項

基于BYOE的優勢,對于云服務客戶來說,下一個邏輯問題是部署的相對復雜性,即部署BYOE的難易程度以及在何種情況下可用。

請注意,并非所有云服務提供商都為其每項服務提供自帶加密選項。亞馬遜在AWS密鑰管理服務中提供該選項,而微軟在Azure Key Vault中提供,此外,Salesforce最近在其Shield產品中提供該功能。在存儲領域,Box和Tresorit等提供商為客戶提供此功能以利用自己的密鑰。然而,并非所有云服務提供商(特別是小型提供商)都已經部署此功能。對于需要該功能的企業來說,他們需要認識到的是,提供該功能的服務提供商選擇可能有限。

此外,在企業嘗試自帶加密部署之前,企業需要了解自己的準備情況。對于加密方面(例如密鑰管理程序、密鑰到期和其他部署),很多企業并不是非常嚴格。如果你的企業已經在內部部署密鑰管理時面臨挑戰,則應該更加謹慎對待BYOE功能,因為這可能會制造混亂。并且,企業還需要了解其環境中影子使用情況,因為這可能會影響自帶加密功能的部署。

最后,企業必須確定自己準備好處理與支持BYOE相關的可用性和后續問題。如果云服務提供商請求密鑰來完成特定操作,則企業需要準備好支持這一點。企業是否有人員來創建服務密鑰?企業是否適當限制其內部訪問,確保只有受允許的人員可創建以及訪問密鑰?這在BYOE的情況下也同樣重要,因為BYOE位于內部密鑰管理中。

自帶加密可帶來巨大的價值和靈活性,但發揮它的最大價值需要一些準備工作。

【編輯推薦】

  1. 2016 RSA:云計算當道,企業該如何阻止惡意軟件?
  2. 云計算核心組件QEMU連爆10枚高危漏洞
  3. 云計算安全凸現新威脅,東軟NetEye給你“慧眼”
  4. (ISC)2首席執行官:云計算行業正面臨顛覆性的變化
  5. 360發布安全云聯盟計劃 打造安全云計算環境
【責任編輯:IT瘋 TEL:(010)68476606】

相關熱詞搜索:自行加密 云計算

上一篇:混合“白+黑”名單方法是如何幫助企業加強安全的?
下一篇:賽門鐵克發布2017年安全威脅趨勢預測

分享到: 收藏